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亚美am8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8-12 10:09
  • 访问量:

【概要描述】近日,一篇公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获得了一波“新流量”。

【概要描述】近日,一篇公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获得了一波“新流量”。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8-12 10:09
  • 访问量:
详情

近日,一篇公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获得了一波“新流量”。

文章努力想说明这样几个问题: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实;“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

那么,事实是否如其所言,袁隆平凭什么成了“杂交水稻之父”?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

“杂交”的水稻

   不都是“杂交稻”

“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而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农科院研究员朱启升如此向科技日报记者评价。

按水稻品种育成是否直接利用了“杂种优势”,水稻可分为“常规稻”和“杂交稻”。

“‘杂交’只是一种交配方式和手段,既可用于常规稻育种,也能用于杂交稻育种。判断一个品种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杂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杂种优势’。”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说。

简言之,“杂交”出来的,不都是“杂交稻”。比如,我国杰出稻作学家丁颖、黄耀祥两位老先生,在水稻育种中,通过品种“杂交”选育出了优良常规稻。美国人henry beachell通过“杂交”,培育了常规稻“ir8”。这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完全是两码事。

邓启云介绍,袁隆平是 我国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在选育常规稻的过程中,袁隆平发现了一个“鹤立鸡群”的优良植株,他以为是自然突变,将其收集来做新常规稻品种育种。种出来的结果,让他大失所望:该植株后代群体产生了严重分离。不过,由此,袁隆平根据孟德尔遗传学里的遗传规律,推测该植株的“植株高大、产量超群”表现,是“杂种优势”。

三系杂交水稻育种

  最伟大的贡献是“思想”

“三系杂交育种最伟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思想问题’。他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告诉大家,杂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扬州大学教授潘学彪说。

“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是当时业界权威的传统认知,几乎无人质疑。袁隆平发现水稻具杂种优势的现象后,执着的研究和寻求证据。最终,他在一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文章里,为世界杂交水稻发展定了“调”:杂交水稻研究值得做。

“袁隆平院士开启了我国水稻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科学通报》编审彭斌评价。这篇跨越水稻育种“禁区”的成果和论文,奠定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与产业迅猛发展的基础。

杂种优势是自然界普遍现象,但要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则绝非易事。袁隆平团队经过8年“折腾”,才将其一一攻克。

潘学彪介绍,袁隆平得出“自花授粉作物有杂种优势”的方向性判断后,才有人跟进尝试做杂交育种和亲本选育试验。初期结论显示,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杂交种产量不如亲本产量高,但杂种适应性強,在中低产田明显增产,且抗病性也更强。“这就是杂种优势。”他说。

此后,通过技术改进,我国实现了杂交稻稻谷产量大幅提高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让业界对袁隆平佩服的,还有他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后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76年我国就实现了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不到六年时间,在国际上都尤为惊人。”潘学彪说。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解释,受历史环境因素影响,我国当时与国际科技界基本为“零交流”。袁隆平院士的原创性发现,在于开创了杂交水稻学科和杂交水稻产业。

“袁先生是杂交稻研究领域的‘旗手’和战略家。在他思想指引下,科研工作者才知道怎么去寻找和创造不育、保持、恢复系等材料,进而培育杂交稻组合。”朱启升说。

杂交稻迅速推广

有“群众基础”

“大家现在说杂交稻难吃,可当时杂交稻的品质是非常受农民欢迎。”潘学彪说。他回忆,当时煮出来的常规稻米,必须趁热才能盛饭。米饭凉了,即便锅铲断了,也不太能将米饭盛出。“可见当时常规稻米有多硬。”

与之相比,袁隆平率团队研发的杂交籼稻品种,不仅种植适应性宽、抗性好,口味也比当时常规稻米品种好,并且高产。据《中国农业科学》等论文数据,上世纪70~80年代在同等肥力水平条件下种植杂交水稻与常规稻,杂交稻比普通常规稻产量增产幅度在20%以上。这成为了三系杂交稻在短时期得到大面积推广的“群众基础”。

“在超级杂交稻研发起步阶段,我们尤为关注如何提高产量,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在袁先生带领下,我们着力研发既高产又优质的超级稻,并已得到实现。超级稻不好吃,只是几十年前的‘印记’。”邓启起云说。

两系法杂交育种

  袁隆平依然是“操盘手”

“杂交水稻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的转型升级,都与袁隆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李平说。

我国两系杂交稻育种,离不开光温敏和温敏不育材料的发现。我国发现的首个光温敏不育材料,是湖北石明松教授的农垦58s。袁隆平团队成员罗孝和,通过杂交转育农垦58s,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两系籼型不育系培矮64s。因此业界认为,石明松为两系杂交稻育种做出了原创性贡献,袁隆平团队则将这一原创性材料转变为了生产上实用品种。

袁隆平还有一项杰出贡献,就是他“保住了”两系杂交育种,这种现下的主流育种技术。在袁隆平领衔全国两系法育种不到两年,就遇到了一个特大“坎儿”:1989年夏季前,业界普遍认为两系不育系育种只受光敏影响。不过,1989年夏季的一场异常低温,导致了两系不育系材料不稳定,造成了全国两系育种大面积失败。

一时间,科研届普遍“唱衰”两系育种。这一研究,甚至一度被国家和科研人员放弃。袁隆平顶住高压,积极带领大家寻找大面积制种失败的原因。通过重新研究两系不育系的光温敏特性,建立了确保制种安全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程序”,使两系法“起死回生”,最终从研究走向了生产应用。

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种

  不一定没有“袁氏基因”

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和“威优64”,都为三系杂交稻。这三大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野败”。

“野败”(野生稻雄性败育株)为何物?它是袁隆平团队首次在海南发现并原创性利用其与栽培稻杂交、回交获得的第一个三系不育系。至今,“野败”仍被国内外杂交水稻公司广泛应用于三系育种。

日本科学家更早研究雄性不育系问题,并通过籼稻和粳稻杂交创造了“包台型”不育系。不过,这些不育系因存在花粉败育不彻底、“保持系”保持能力不完全等问题,而没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为解决这一重大问题,袁隆平思考并提出了“利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创制出不育系”的思路。1970年,袁隆平的学生和助手李必湖,在海南三亚发现了野败原始不育株。利用它,袁隆平实现了他的思路,进一步育成了败育彻底的实用型“野败型细胞质”不育系。

1972年,袁隆平向全国攻关组所有成员单位发放了“野败”材料,共同选育“三系”强优势组合。利用“野败”,袁隆平育成了我国首个野败型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从我国“三系”杂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来源来看,“野败”来源的不育系占绝对主导地位。

袁隆平团队研发的品种,在市面上也不“罕见”。团队研发的y58s系列杂交水稻品种,连续三年每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成为当时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系。y两优系列品种,截至目前累计推广达2.5亿亩以上。

“不过,市民在超市买到的,一般为复配米,即不是由某个单一水稻品种加工成的大米。因此,会产生没吃过超级稻,特别是袁隆平团队超级稻品种的误会。”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说。

值得一提的还有,袁隆平在1999年联合发起设立的隆平高科,现也已成为了具世界竞争力的国际化种业公司。去年,已成功进入全球种业十强。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
/
/
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
联系电话:0731-81819888    公司地址:湖南浏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安路2号
亚美am8的版权所有 © 2019 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        am8亚美ag旗舰的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0731-81819888
公司地址:湖南浏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安路2号
    |   
亚美am8的版权所有 © 2019 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
    am8亚美ag旗舰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