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小课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相关知识及综合防治技术-亚美am8
发布时间:
2023-05-25 09:51
来源: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又称“矮缩病”或“矮仔禾”,主要是由带毒的白背飞虱传播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近年来,此病在我国南方稻区特别是江西省、湖南省呈现扩展蔓延、加重危害的趋势。
一、传播特点
白背飞虱通过取食染毒稻株而获毒,然后在取食健康水稻的过程中,将病毒传播给健康水稻。飞虱若虫获毒后可终生保毒、传毒,且若虫传毒效率高于成虫,病毒不能经虫卵传到下一代。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和禾本科杂草等病株体内越冬。
二、病株症状
早期感病后,尤其是苗期,导致拔节困难,表现植株矮化,分蘖增多;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褶,新生叶叶基或叶尖卷曲;病株茎秆表面有蜡白色瘤状突起,纵向排列成条形,手摸有明显的粗糙感,后期变褐色;根系变短、变少,后期变为黑褐色,病株地上数节有倒生须根;高节位分枝,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
病株叶片变短变宽、僵直、浓绿,叶面皱缩。
蜡白色突起明显,新根白根少;节间明显缩短,长倒生须根。
水稻不同时期发病,症状不同。后期得病,稻株不一定矮缩,但叶片和根茎有明显症状。
大田后期得病的稻株,可抽穗,但吐颈不正常,结实率降低。
三、综合防治
1、科学拌种
拌种是防治稻飞虱及南方黑条矮缩病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苗期发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严重的可以绝收,后期发病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正确使用拌种剂,有效期可以长达25-35天,对预防苗期南方黑条矮缩病有很好的作用。在高浓度的防治稻飞虱的药剂(如吡虫啉)中添加成膜剂和缓释剂,制成拌种剂;通过拌种,在成膜剂的作用下,使药剂在种子周围形成一圈保护层;播种后,在缓释剂的作用下,缓慢释放药剂,禾苗在生长过程中,因为药剂的内吸作用进入到禾苗的各部位,以达到长时间保护水稻苗的作用,实现“治虱防矮”的目的。
注意事项
(1)使用拌种剂后播种,气温正常时,一般会推迟出苗1-2天,但不影响种子的成苗率。播种15天后,拌种和未拌种的种子,出苗就基本一致了。
(2)拌种后一定要放在通风处晾干12~24小时。这是为了让药剂被种子充分吸收,在种子周围形成一层保护膜,吡虫啉有内吸性,种子萌发,药剂可以分散到种子体内。
(3)拌种后播种,遇到15°c以下气温,可能会影响种子发芽率和成秧率,建议4月15日以后才使用拌种剂。
2、合理用药
(1)三叶期喷药:播种后12-15天,喷施长效药,保护幼苗。
(2)移栽前打好“送嫁药”:移栽前2-3天,喷施速效杀虫剂和抗病毒药剂,做到秧苗不带毒下田。
(3)返青药:移栽后10天左右,秧苗返青,喷施速效杀虫剂和长效杀虫剂。
(4)封行药:移栽后25天左右,水稻封行,再次喷施速效性药剂,进一步降低水稻中后期大田虫口基数。
注:使用拌种剂的中稻品种,“送嫁药”和“返青药”最为重要。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