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亚美am8

学术成果


审定品种(第一选育人)
y两优1号,2006年2月获湖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
y两优1号,2008年8月获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
y两优1号,2009年5月获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证书
y两优2号,2011年5月获湖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
y两优2号,2013年10月获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
y两优7号,2007年3月获湖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
y两优8号,2008年3月获湖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
y两优86,2009年3月获湖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
 
品种权(第一培育人)
y两优1号,2008年9月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y两优2号,2009年9月申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
远恢611,2006年9月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y58s,2006年9月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y两优86,2009年11月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专利(第一发明人)
一种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潜力的方法 2006年10月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一种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种子的提纯保真繁殖方法 2013年9月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论文(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
超级杂交水稻的配合力研究进展,《湖南农业科学》,2013(3)
两系超级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4)
超级杂交稻新组合y 两优2 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杂交水稻》,2013(1)
水稻高产育种与形态改良,《杂交水稻》,2013(3)
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同形可育株的成因与防控对策,《杂交水稻》,2012,27(1)
稻瘟病抗性分子育种研究综述,《杂交水稻》,2012,27(3)
不同水稻品种种子固有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植物生态学报》,2012 36(8)
第二代测序技术用于水稻和稻瘟菌互作早期转录组的分析,《遗传》,2012,34(1)
基于三维模型评估全球变暗效应对水稻光合生产的影响,《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41(3)
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7号"种三产四"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杂交水稻》,2010,25(6)
中国杂交水稻在老挝栽培示范表现,《杂交水稻》,2010,25(6)
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基因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研究进展,《湖南农业科学》,2010(11)
高温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进展,《作物研究》,2010 24(3)
导入野生稻增产 qtl 育成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 y 两优 7 号,《杂交水稻》,2010,25(4)
高产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y 两优8 号,《杂交水稻》,2009(2)
杂交水稻叶片形态性状配合力分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38(5)
水稻光温敏不育系y58s 的特征特性研究初报,《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
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增产qtl 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其育种效果,《中国水稻科学》,2007 21(6)
超级杂交稻y 两优1 号" 头季稻-再生稻" 示范表现及关键技术,《中国稻米》,2007(4)
野生稻增产qtl 导入明恢63 之回交近交系的构建,《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33(2)
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研究进展,《杂交水稻》,2006,21(4)
超级杂交稻模式株型的光合优势,《作物学报》,2006,32(9)
超级杂交稻光合特性与适应性研究进展,《湖南农业科学》,2005(6)
野生稻增产qtl导入9311之近等基因系构建,《杂交水稻》,2005,20(6)
超级杂交稻模式组合的形态学优势分析,《西南农业学报》,2005,18(5)
野生稻高产qtl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展,《杂交水稻》,2005,20(5)
广适性水稻光温敏不育系y58s的选育,《杂交水稻》,2005,20(2)
野生稻高产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湖南农业科学“湖南省首届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论坛论文集”》,2004.12
利用野生稻增产基因培育超级杂交稻研究,《中国科协2004学术年会第六分会报告》,2004.11
野生稻高产基因及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杂交水稻》,2004,19(1)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稳定性研究: iv不育起点温度漂移规律,《杂交水稻》,2003 18(2)
increasing the yield potential of hybrid rice through yield- enhancing genes from wild rice,abstracts of international rice congress2002,2002.11
超级杂交稻模式株型的形态学优势研究,《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2002年6月
水稻籼型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遗传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2.5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遗传研究,《杂交水稻》,2001,16(3)
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与早熟性遗传研究,《湖南农业科学》,2000(5)
籼型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遗传研究,《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第21卷(增刊)
studies on fertility stability of p(t)gms rice,“水稻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大会报告,1999年10月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与生育期遗传研究,《21世纪水稻遗传育种展望》,1999年9月
fertility stability of p(t)gms lines in rice and its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chinese j. rice sci,1998,12(4)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稳定性研究:ⅲ.不育起点温度漂移及其控制技术,《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1)
on fertility stability of the p(t)gms lines and their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wo-line system heterosis breeding in crops》,论文集,1997年9月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稳定性研究:ⅱ.实用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稳定性鉴定方法的探讨,《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3)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稳定性研究:ⅰ.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的光温反应分析,《杂交水稻》,1996(2)
亚种间杂交水稻维管束性状及其与籽粒充实度关系的初步研究,《湖北农学院学报》,1992,12(2)
穗期喷施外源物质对两系法杂交稻生长调控初报,《杂交水稻》,1992(1)
水稻叶面积精确换算法,《湖南农业科学》,1991(4)

网站地图